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5-10-30 12:31:47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5篇)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推荐。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刻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正因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因此,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就应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期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忙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2

人在有挫败感,压抑的时候,发泄并不是好办法。不妨与先哲交流吧。

他(周扬)说:“我只喜欢富丽的色彩,至于宗教的精神,我也曾从佛教画中追寻他们的天堂……等等的观念。”我说:“他们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绪,然后追求那种色彩来表达他们那种思想与情绪的。你现在却是倒过来。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没有感情的根源。”

佛教画不是不可画,而是要先有强烈、真诚的佛教感情,有佛教人生观与宇宙观。

从哲学角度来说,这里表明的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仅仅是对于绘画而言,对于所有艺术形式的作品创作,都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学艺术的,固然要学艺术表现技法,但这仅能将你与外行区分开来而已。真正要达到一定高度,就一定要对该艺术形态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譬如,学书法的临苏东坡的《赤壁赋》,倘若作者对《三国》中的赤壁故事很熟悉,又对东坡词作特点有所了解的话,下笔自然有神。豪放旷达之气,是在肤浅的技法学习中得不到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这是诗圣杜甫写出的一句名言,这十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古往今来,凡是富有责任感的文人与作家,都将此奉为座右铭而镌刻于内心。因为“文以载道”,写文章就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文章是存世千古之事,好文章影响极其深远。一个好作家应该明白自己在写作上的得失,把写文章看成开启人类智慧的千秋大事。

这不得不让人想到网络发达的今天,文章已经成为人们赚钱、炒作、中伤、恶搞的工具。肮脏的口水往博客上一吐,就算作一篇文章;半裸的照片往论坛里一晒,就算是一篇文章;随意发泄的胡言乱语往空间里一堆,也算是一篇文章!

不管是普通网民,还是那些著名非著名写手作家,都早已忘记了这句本该是所有文人的座右铭。现在好文章太少,发现的眼睛也太累,如此恶性循环,文章如何再承担起“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使命!

最磨折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那种疲乏很容易消除,休息一下就能恢复精力),而是操心(worry)!

倘使练琴时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可以减少疲劳。

老子问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头:“你的牙齿还在吗?”老头说:“不在了。”老子又问:“那你的舌头还在吗?”老头说:“在。”这个简单到枯燥的故事给我们阐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无为”境界,即“刚强者死亡,柔弱者常存”的道理。

傅雷上述一句话真的很有道理——让人遭受心理折磨的,让人提前衰老的,正是操心;真正让人疲劳的,也不是体力,脑力的,而是精神上的情感泛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些人把得失成败面子等看得太重。过于争强好胜很可能只落个灰飞湮灭的下场。压力太大的时候,怒气难消的时候,换种泰然自若的心态。少皱眉,少操心,做根柔弱的舌头又怎么样呢?至少不用像刚强的牙齿一样粉身碎骨。

练琴一定要节制感情,你既然自知责任重大,就应当竭力爱惜精神。好比一个参加世运的选手,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场竞赛。俗语说“养兵千日”,“养”这个字极有道理。

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乃血肉之躯,可人的一切行为都由精神控制。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前者是感情的奴隶,而后者主载着感情。

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夭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 ……此处隐藏12020个字……也是不错的,日子过得也宽裕。可妈妈就是坚持要让我们到大城市来,多学多见识。

妈妈对我的爱如同大山一般,由一块一块的小石子堆积而成,日积月累,她用自己的母爱去译我的心,又用她的陡峭来教育我,用她的绿色来感染我,她的爱如同常青的山,永远不会变色。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3

在原来通迅没有这样便捷,所以在更多时候人们都采用书信的方式来表达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这当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视,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愁绪,也有“昨日家书至,慰我久离群”的慰藉。同时可以看出曾经的人们对家书的重视。《傅雷家书》作为一部家书中的“巨作”,其中收录了傅雷夫妇写给远在波兰的傅聪的125封书信。这其中有对工作爱好的指点,又对傅聪日常生活中小事的关心,从这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我们总是把那些真正爱你的人对你的爱抛之脑后。在书中,傅雷夫妇也曾提到过傅聪不愿意写回信,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掉,而父母却总是给傅聪写长信以表达对傅聪的思念。我想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看不到,而是假装看不到由此来推脱父母对自己的问题,比如现在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问题,需不需要帮忙等等。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而选择回避。

我觉得傅雷夫妇是一对很好的父母,他们爱傅聪和傅敏,但绝不是放任不管,但他们也会严格要求子女,会给子女提供经验,又愿意放手让子女自己去尝试。

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做子女,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都会努力做到最好。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4

初读这本书,我感到不解,家书而已,何必编成一本书,让我们阅读,但毕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本想草草看完,草草了事,但渐渐的越往下看,我便被里面至真至情的一百八十七封漂洋过海的家信所深深感动。这本书里面记载的是一对父母对常年不在家的儿子的刻入骨髓的思念之情,通过书信来教育孩子学做人做事的道理。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与孩子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惟一的伤感,不足便是傅雷夫妻至死也未能见上两个儿子和未真正见面的孙子,便含冤而死,令我感到惋惜,也让我气愤,憎恶当时的年代,多少像傅雷一样的文人死于不白,可恨!也可恶!

这本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敏选编。傅雷一生孜孜不倦,在文学上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且呕心沥血的培养了两个孩子,他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信中,他对傅聪写到过这样一段话:“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里写出的不仅是对儿子的苦心培养,还是对儿子深深的爱,虽然儿子已长大,能独自一人在社会上,以至于是在国外初露头角,在父亲眼里,他永远是一个需要父母扶持,关爱的孩子。

在别人眼中,这本中尤其在现代社会,对于现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是示范和启迪,但它在我眼里是柔情蜜意的“情书”像是相隔两地不能相见的情人,在漫长孤寂的日子里,在他们的世界里的颜色是漫天的灰暗,这封薄薄的书信,几张黑白单照,就是闯入他们世界的一抹彩虹,因为有它,生命才有了活力,才有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因为有它,世界又重新妆点,变得五彩缤纷,他们虽没有出过远门,但他们通过书信,和自己心爱的儿子一起遨游天下,看尽凡尘美景,各地名胜古迹。在这里面,我读出了一份喜悦,一份淡淡忧伤,思至一夜之间满头银发的痛彻心扉,连做梦都不曾放过。看着他们的这份情深,我都不免有些为他着急,为什么,明明想念极致,为何不把对国家的情谊先放置一边,随着自己内心的渴望,“疯狂的干一回”,见见所爱的人。又或者,傅聪赶回家休息一段时间,陪陪那两位可怜的父母。那种情绪,我从未体验过,一人远在他乡,多年没有与父母见上一面,这种苦,在口中回味,久久不能去除。

那两地相隔的父子,情感都有增无减,那我们呢,明明每天都在一起,心的距离却是如此的遥远……

傅雷,可谓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真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呀!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5

书封很简洁,是一个人在写信,他似乎在思考些什么,手很小心地抚平着纸张,神情认真,不难猜出,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傅雷。草草翻阅下来,心中便只余下惊叹,天下竟还有这么耐心地父亲,不厌其烦地给儿子写如此之长的书信。时至如今,写家书,即使是写信,也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刚开始阅读时,一来有些对所谓“名著”的排斥,二来书中那种熟悉的说教气息,不由得让我想起爸爸茶余饭后的清谈,妈妈时不时地训戒。

《傅雷家书》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也没有细腻优美的语言,我所能看见的只是一对教子严苛的平凡夫妇,和一个有些音乐天赋的平凡儿子。父亲很严厉,即使是书信里文法的错误也要纠正,儿子也事无巨细地征求父亲的意见,每封书信文末一句句的“祝你快乐”“当心身体”“学习进步”充满着对儿子的关心与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放在此时再合适不过了。说傅聪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父母才能有此成就也不为过。没有父母不间断家书的提醒,他能在千里迢迢之外依然全心学习吗?依然不会受不良习气所影响,还保持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吗?

傅聪最大的成就并不是音乐,而是真正做到了“德艺俱备,人格卓越”这一点。如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年轻人大多满目名利,就连个人追求也是如此肤浅,宣扬个性,道德丧失,其内涵却更不过是一具空壳。大师为何是大师?他们胜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态度。

当你开始对学习,工作草草了事时,你甚至对需要去完成的任务报以“无所谓”的想法,你对他美名其曰你是“佛系”,你空耗着大好光阴日日虚度还美名其曰你是“丧”。一个个美名其曰的背后也只不过懒,只不过是不思进取,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可耻行为找到的绝妙借口。

不提对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恐怕连你自己都对不起。

傅雷对于傅聪的教导都是以“为人”为中心的,因为“为人”乃立人之根本。若无此根基,在这之上哪怕筑起高楼大厦也终有倒塌的一日。傅雷屡屡教傅聪如何安排时间,他时常给傅聪寄去思想读物,更是为儿子手抄六万字的译稿……

太不容易了。要让一个人成才太不容易了,反之,要养成歪风邪气几乎不需要人教。

我想,《傅雷家书》是当代中国青年都必读的一本书,当你不再满怀着热血与激情,对于“奋斗”二字感到陌生时,或者浮躁的心日益难以控制时,《傅雷家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傅雷对傅聪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而傅雷家书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圣明烛照,神交益友,傅雷家书,让我们在浮华的喧嚣都市之中,能寻找一丝平和之气,寻找我们朴实的内心。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