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5-08-31 08:25:44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

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2

翻开泛黄的书卷,仿佛踏上历史的列车,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寻历史留下的 足迹……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 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 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 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脚深深的陷入黄沙之中,身后的脚印以被没停过的风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 处,不象那屈辱的历史,任这漫天风沙吹了几千年,也吹不走黄昏下,一个衣着 破旧的道士心满意足的捂着被几枚金币塞满的口袋, 恭维的目送几个露出贪婪笑 容,拉着一车车敦煌石窟的宝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黄沙的边缘那凄凉的景象;吹不 干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别沙漠,看看气势磅礴的都江堰。翻腾着的江水,迸溅出雪白的浪花。震 耳欲聋的响声盖过了一切喧嚣,使人完全沉浸于此。长城是中国的象征,那蜿蜒 的城墙,象征龙一般的中华民族。然而,同样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呢?却只是一处 名胜古迹,仅供游人欣赏。甚至连名胜古迹也不是,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民 造福的李冰,或许早已被健忘的后人从记忆中删除了。是啊!他没有秦始皇的残 暴,让血腥弥漫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李白的浪漫,让一首首诗深入人心;没有 汉武帝的阔气;甚至连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没有……他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就像一张简笔画,即使这一刻你记住了,下一刻也会忘记。只是惶惶忽忽的记得 好象跟那个都江堰有什么关系。

雄伟的气势, 不如娇柔地美景。

江南小镇或许能为受伤的心灵找到一丝安慰。

于是,摇曳着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那如明镜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隐居在 这副风景画画中的隐士。那些经不起战争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庐山山高,怕华 山山险;恐长江浩荡,惧西湖媚俗……于是就选择了江南。“大隐隐于市”成为 他们最好的借口。但同时,他们的选择亦是正确的,比起呈一时英勇,死的大义 凛然的人们,他们更冷静明智;比起自以为应变能力强,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 们,他们更有自知之明。于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兴致高了,写一两句小诗。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 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 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 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 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 所以, 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 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 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 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

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 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 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 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 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 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 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

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 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 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 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 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 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3

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

《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骚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太多太多。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却并未丧失继续努力生活、前进的勇气。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现在则为他的涅槃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他的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此处隐藏9108个字……

人们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溶洞;先生说,此洞要么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

踏着先生的足印,我也同样跌跌撞撞地往里面走。这是一个漆黑的洞。伸手可触到凹凸不平的石壁,抬头就是无数尖锐的钟乳石。头顶蝙蝠横飞盘旋,脚底盲鱼游窜,或许,这就是阐述历史应有的气氛?

有水声,或许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声,或许是千百年前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明白。只是我明白,当我的手抚过一行行墨迹的时候,我仿佛正抚过一扇石幔,那上边嵌着海螺贝壳,还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击。那一瞬,沧海变桑田。

我是追随先生的脚步进入这个洞的。这个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却又那么沧桑。人类的祖先曾出此刻那里,他们举着明明灭灭的火把,如电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闪过。历史磕磕绊绊,最终走到了今日,这个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却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亲切感,静静地看着如今的人们,给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带来人的生气与新鲜的脚印。

它的名字,是白莲洞。

西湖,是一个太老太老的话题。世人皆宠的西湖,总一次又一次被提起。尽管已去过多次,岸边的石板石砖,细小的土粒,以至柳树干上有个特殊的纹路我都记得清晰。但再次看到先生写这个题目,一时竟有了初次邂逅时的心动感觉。西湖很厚重,的确,就像先生说的,它积淀了太多的朝代。跟着先生,从未触碰过西湖水的我,最终触到了。它细细地从我的指缝间穿过。我跟着先生,从宋代胜迹游到清代遗宅,恍惚着穿越了四个朝代,谁能在此刻告诉我历史的真谛?怕是,谁都道不清吧。

在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诗人、才女、隐士从那里经过,还有两段神话般唯美的感情故事。猛然抬头,我看到先生定定在湖岸迎风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纱蒙了许久的西湖最终除去了迷茫,断桥无言,荷群无言,碧水无言,可我,却什么都听见了。

一次又一次,细心翼翼地触碰着青黄纸张上的墨迹,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迹中,跟着先生从荒凉大漠,行至温婉华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颠簸,一场苦旅。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5

余秋雨最有名的著作当是《文化苦旅》,用足迹来丈量中国的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的“导游家”,它指引着各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这是余秋雨先生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觉。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发着不灭的穿透力。篇篇语言精美气势恢弘的作品,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在历史的交汇点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

道士塔——是他抒发恨意的地方。因为千年百年的磨难,他不甘心这被沦落的文化一再地被人践踏,想不到最后的一丝的呼喊竟是由自己升起的。他不想破坏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可对那些掩藏耻辱的土地,他倍感惋惜。在他的笔下,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则是这出悲剧中错步的小丑。用一位经历这悲剧的学者的心看,他明白了,那里,一个古老民族在滴血。因恨而爱的情感愈演愈烈,致使我也变得学会了叹息与感慨,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心所造。我也因此而抱恨,为民族,为国家,为自己而恨……

翻过屈辱的一页《莫高窟》,静静矗立,神秘又安详。余秋雨那颇具感染力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不是在读而是用心在欣赏品析。窟中墙壁上那精美绝伦的壁画让我惊叹。色彩绚丽、畅快柔美的线条汇聚了五代的纷争隋唐的兴衰以及宋室的沦亡。我不得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正如作者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随着书页的往下翻转,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也变的灵动跳跃,充满了幻想力。《阳关雪》的凄美、《柳侯祠》的静谧、《白莲洞》的幽邃、《都江堰》的雄伟,我就象一片空灵的云,沿着秋雨的足迹飘过一座座名山大川。就象在欣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徜徉在人文景观与历史长河的氛围中,情景交融,实乃“此时无声胜有声”,每读一篇就有新的领悟。就好象在感觉余秋雨对文字的挖掘。他的描写,他的感受,他的想象,甚至是他的诉说,种种的这些全都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韵律。好似在唱一首歌,不是民曲,不是流行曲,亦不是田园山川的旋律,是能让人敞开心扉开怀吟唱的人生之韵,天地之乐。我默默地在心中重复这些文字,试图想完美地记忆,可让自己更自信些。但是,这些直白白的文字下仿佛蕴藏着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意境,是什么呢?我不禁细琢。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我明白了什么是其中的“苦”,和它真正所要倾诉的情结。

余秋雨的文章常常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一种文化的观念,一种对过去的留恋,一种对未来的忧患。面对文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总有一些使人无奈,总有一种遗憾让人两难。

然而,许多现代人已逐渐冷漠、麻木于这种文化的遗憾。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人都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悲剧,因而作者在自序中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也只是一种奢望。”

但是,有些文化,即使被人们看到,并且呼吁、挽救,又能以什么方式留存呢?历史的泥泞不能阻碍现代的车轮,中华文化的确太庞大,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是历史的破碎,就是现代的停滞。这也是现代人面对中华文化的两难。

纵观《文化苦旅》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先生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历史的苍凉和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书”既透露出文化,而每一个文化都不是孤立的,你自己不曾记得年少时的轻浮,中年的坎坷,老年的怡然自得,而也许哪一本书中就有你的影子,让你似曾相识,让你重新拾起残缺的记忆。活着的人记住历史,可历史只记住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我们不是伟人,但我们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我们,写好人生这本书,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吧!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