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成语故事

时间:2025-07-15 18:40:44
三年级成语故事

三年级成语故事

三年级成语故事1

相提并论

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立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姊姊长公主几次表示愿意将女儿嫁与太子。太子的母亲栗姬因公主经常向景帝推荐宫中美人,而坚决反对。长公主转而将女儿许给景帝的另一位妻子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欣然同意。从此,长公主每天在景帝面前吹捧王夫人,攻击栗姬。谎话重复百次都可能被误为真理。

景帝听得太多了,不知不觉思想受到长公主的影响。王夫人梦太阳入怀而怀孕,生下刘彻。景帝想起此事,萌动了另立太子的念头。王夫人暗中窥伺到景帝对栗姬有些厌烦,故意煽动景帝的情绪爆发。她授意宫中负责礼仪的官员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闻听大怒,说:“你有什么资格妄谈这什事!”景帝余怒不息,下令处死这个官员。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天的11月,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窦婴没能保护好太子,觉得愧对满朝文武。从此,窦婴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

有个名叫商遂的人劝窦婴,说:“您无力使皇帝改变主意,又不能为此事殉节,呆在家中与美女厮混,如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评价(相提而论),像是在故意显露皇帝的错误,作臣子的不该如此啊!”窦婴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于是入朝办事。后人将“相提而论”说成“相提并论”。

三年级成语故事2

【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狐假虎威】

【成语释义】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含贬义。

【成语溯源】

一天,森林里一只饥饿的老虎正在寻找食物。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只狐狸,他高兴得不得了,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一把抓住狐狸,准备美餐一顿。这时,狐狸开口了:“小老虎,我可不怕你,我才是真正的万兽,不信,你按我说的做试试看。”

老虎看着狐狸一本正经的样子,就按它说的做了,自己走在狐狸的后面,在森林里转了一圈。果然,小兔子、小松鼠等小动物见到这个场面,都吓得跑开了。狐狸在前面得意扬扬地笑着说:“怎么,我说老虎兄弟,这下,你相信我说的话了吧?”老虎低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子一样:“是啊,狐狸大哥,小弟以后可不敢这样了。”说完,灰溜溜地走了。

狐狸心想:“没想到这就把你唬住了,就你的智商,还出来和我斗呢,哎呀,赶紧跑吧,一会遇到一只聪明的老虎,我就完了……”

【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做事非常规范。

三年级成语故事3

最近我读了一些成语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一些,先讲《掩耳盗铃》吧!

里面说了:“一个小偷去范氏家偷东西,他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小偷决定把大钟敲碎,然后一块一块搬回家,于是他找来一把大铁锤,拼命向大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他吓了一跳:说‘这不是告诉别人我在这吗?’他就想啊!想啊!就想到一个办法,找来两个棉花团把耳朵塞住,他想,这下谁都听不见了吧。可是他以为自己听不见了,别人就听不见。其实只有他自己听不见,这就叫愚蠢自欺,最后还是被别人抓住了。”

还有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也很好看!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珍贵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人来买。

一会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是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的啊!

这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不光看外表其实里边比外表更值钱。这两个故事也其中告诉我同样的道理:做事要先考虑周全!

三年级成语故事4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就是州侯,右边就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就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就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就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就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三年级成语故事5

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寓言故事,可是在农夫饿死前,神仙曾来过这里。

农夫快饿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 ……此处隐藏1398个字……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三年级成语故事12

有机可乘:有机会可以利用,指有空子可以钻。(机:机会。乘:趁。)

举例:我们不能随便的.宽容,随便宽容会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举例:一个人无论求学或做事都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有口难言: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举例:如果这事你不主持公道,那我就有口难言了。

有恃无恐:因为有依靠而不害怕,没有顾忌.多含贬义。

举例:那些有枪在手的保甲们却表现出有恃无恐,满不在乎的样子,继续催租逼债。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气象:情景。)

举例: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

风云变幻: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举例:立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上,我们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

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举例:山顶上云雾笼罩,看上去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举例:这简直不是马,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白龙!一条白龙。

飘飘欲仙: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欲:将要。飘飞上升)

举例:“快乐”一词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我是乐不可支、飘飘欲仙了。

白云苍狗: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苍:灰白色。)

举例:国际形势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瞬:一眨眼;息:呼吸。)

举例:时代瞬息万变,一味墨守成规,终将被淘汰。

有求必应

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

举例:110报警台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到老百姓有求必应。

有志竟成:指只要意志坚定,事情一定能够办成。

举例: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说的就是有志竟成的道理。

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茂盛。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风华:风采和才华。茂:旺盛。)

举例:我们还年轻,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时代,应多学点东西,不要浪费了青春。

出类拔萃:人的品德才能出众,高出同类之上。(出:超出。类:同类。拔:高出。萃: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举例:他是个天才,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很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形容人思维敏捷,才华出众。

举例:她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令人佩服!

后生可畏: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可能超过前人,因而值得敬畏。

举例:小小年纪竟创造出这样奇迹,真是后生可畏啊!

文思如泉: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流畅。

举例:灵感一来,简直是文思如泉,一口气洋洋洒洒的足足写了好几千字。

三年级成语故事13 《守株待兔》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三年级成语故事14

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三年级成语故事15

晋代的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年级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