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满分作文汇编八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分作文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条路被封锁,必将有一扇门矗立路的尽头,门背后将有一条崭新的路,但任何一扇门都不会主动为你打开,都需要你自己亲手推开。
——前言
我一路落寞的低头朝前走着,叹息着:这条路又坎坷又窄,还这么难走,而路上所遇的一切我都是那么的不擅长。说罢,扬脚踢开地上的一块石头。“哐啷”闷头一响,不禁吓了我一跳。抬头一看,眼前竟突然出现一扇门:金色的门边,红木所制的门板,上面挂着把银色的锁头,可钥匙却不知在何方。这门就像皇家宫廷中的,高贵又奢华,可我却怎么也看它不顺眼,原因只有一个:它彻彻底底挡住了我要走的路。门背后是什么呢?显然一切未知。我扒在门缝隙处,眯着眼睛仔细看门外面的世界,似乎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这们的密封性可真不赖!”我嘟囔着。怎么走呢?这是个问题。咚咚咚……“里面有人吗?”我一边敲门一边问。“里面有人吗?有人吗?……”好嘛!这门竟然又给我弹回来了这句话,回音萦绕耳畔。本来心情就不好,你还来这儿挡着!我一怒之下,重重给了这门一脚,门微颤一下,毫发无损,却把我弹到了一米以外。我摔了个惨,头上身上都落灰了,心中更是灰蒙蒙的。“连个破门都欺负我!”我拍拍身上灰尘,恨恨地说。再原路折回去?我想。但……好奇心占据了我的内心,门外的世界太令我好奇了。所以我决定留在这扇门进口,看看怎么弄开它。
我随地拾起一颗石头,朝着门缝隙砸,我想到那锁是银质的,看起来好是结实,想必一定是打不开。那我就从缝隙开工,不一定能凿开一点,也好看看门背后到底是什么。可是这家伙不吃硬,半天也没敲开一个洞。敲的我手都酸了。我瘫坐在门前,“我说,你开一下好不?看我这么辛苦研究了你半天,我们之间也算有缘。”我似乎软下来,几近央求地说,门没动。“芝麻开门!”无奈中的我连童话上的咒语都用上了,可门依旧文丝未动。“行,我算是服你了!”我感叹道。随后身子往后一仰,索性睡一觉,起来再说吧。
“你为何不亲手推开大门?”好似梦中,有一个声音在回荡。“砸不开、踢不开,推能推开?”我嘲笑道。那声音不再回荡。我一下坐起身来,“奇怪的梦。”我自言自语道。看着眼前这扇门,心里感到的是无助与无奈。为何不试一下梦中所说的呢?虽然听起来很蠢的感觉,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啊!我摊开手掌,用力一推门,嘎吱一声,门竟然开了!一道耀眼的阳光射向我的眼睛,我努力睁开眼,眼前是一条崭新的路,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小鸟的叫声婉转而清脆。一条多美丽、美好,充满希望的路啊!我不禁感叹道。门,就这样打开了,如此容易又如此不易。不曾想,就这样一推,看死上着重重门锁的门竟然开了!
一瞬间,我恍然大悟:的确不错,一条路封闭,一扇门封锁,上帝会为提供另一扇门,而不是打开另一扇门,门背后,是一条崭新而美好的路。但门,只有我们自己用双手才会推开。我们的优点,就犹如门背后的路,我们拥有自己的种种优势,就如我们看到了扇扇大门,但只有自己明白、运用并放大自己的优势,才能打开门,看到崭新的路啊!若后退,若不去运用优势,门不开,路不见,优势也慢慢衰落,变为空虚。而坎坷的路,也就是我们的劣势也并不可怕,只要勇于并努力更正,也可化有些劣势为优势,“勤能补拙”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对于那些勤劳和努力无法补救的劣势,我们应该直视,毕竟人无完人,努力过了,我们就不后悔。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美好。努力,走好现在这段坎坷路,勇于,打开面前那扇优势的门。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不放弃,每扇门的背后都有一铺满鲜花的路,坎坷磨难都会败在努力之下。推开每扇门,走上每段新路程,前方很美,未来不盲远,就在于今天!
今天英语校考的成绩出来了,我是50分,郑老师叫我名字领卷子的时候,全班同学在鼓掌,我心里很开心,还有点不好意思。
放学妈妈来接我,我立即告诉了她,妈妈表扬了我还带我去必胜客,我选了我最喜欢吃的儿童套餐,儿童套餐还送彩色铅笔,还有一张游戏纸。
张爱玲曾经说:"白的天上是一轮明月,而红的则是墙上的一滩蚊子血。红的成为了一朵红玫瑰,而白的便成了一粒饭米粒。"她这般说,自己也确有这般体会。曾经,她相信爱情,相信胡兰成,然而情感与空间距离的愈来愈近,却将两人都撕扯得体无完肤。距离的接近并没有给他们之间以丝毫的美感,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远。
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的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后,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诗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
纷繁的世界里,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线距离,人与物之间的一尺距离,人与事之间的一丈距离。或许,曾经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拉近一线距离,那些曾经美的故事、事物会在瞬间瓦解。
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你在我眼中更美。
黄昏,广场边的廊亭里,老人们望着棋盘,在托腮沉思;年轻人戴上了耳机,隔离了这个世界。广场中间,孩子们望着天上的风筝,嬉笑着奔向前方。
“妈妈,花儿好香呀,还有小蝴蝶呢!" 一声稚嫩的童声响起。“是呀,这地可真干净!这得感谢勤劳的环卫工人们哪!"人群中,他低下了头,一句话也没说。夕阳斜斜地洒下来,照在那抹橘黄色上,显得格外亮丽、温暖
哥,是捡来的吗?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
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哎!想起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娘捡来的,她就偷偷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又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索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依在门槛上,银发中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动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多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原来,我现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是哥跟娘亲,还是我跟娘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刻我方明白,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
它像一股叮咚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我多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娘这个最最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年岁渐长,心思惶然。渐渐地对于“人生”这两个字的具体含义,开始有了些影影绰绰的疑问。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饭局”。
要想吃好这顿饭,怎么吃才是关键,由此也就出现了漫画里的那一幕,四只同样的猫咪,能真正品尝到美味的,恐怕只有一直默默无语、埋头肯“吃”的第一只吧。
在人生的饭局上,会遇到各种“饭友”。有的像第四只,坚持原则,酒肉眼前摆,佛祖心中留。固然精神可嘉却得不
到周围人的支持和理解,这样的“饭友”,很可能是不但自己吃不到,还会坏了整个饭局的气氛。
我们还有可能碰见类似第二、第三只小猫的“饭友”。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会无事生非制造事端。总是企图用闲话来满足自己那点见不得人的猥亵之心,总是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当做生存的哲学。这样的“饭友”也不会吃到美味的饭局。原因吗,众所周知,谁能一边说闲话一边吃饭呢?
最可敬的“饭友”是第一只小猫咪,它深谙中庸之道,既不学第四只小猫的英勇表现,省得“枪打出头鸟”;又不学另两只小猫无风不起浪的疯癫作风,免去了“墙头草”左右摇摆的苦恼。以沉着冷静的看客态度看着周遭的风起云涌,慢慢品尝着眼前的佳肴,最后酒足饭饱得意而去。
纵观漫画,四只小猫让我们看遍天下吃客的吃相,不由得感叹:原来,人生,不过是一场饭局。
以心灵的宁静感悟生活。
——题记
静是什么?你也许很茫然。
“忙”是什么?你一定很了然。
马路上的风驰电掣,人行路上的行色匆匆,人们脸上无不写着一个字——“忙”。“忙”是当下人们最普遍的感受。
为什么而“忙”?为生活,为生计,为赚更多的钱,为得更多的利,为有更大的权……我们会有一千个忙碌的理由。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什么?是的,让我们丢失了至为重要的——静,心灵的宁静。在忙碌的社会,更需要“静”,因为“静而知之”。
庄子,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穿越时空告诫着行色匆匆的我们:“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前有先贤,后有名士。清代李渔在家乡建亭,命名为“且停亭”,且拟联明志: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他劝解忙碌于名利场的人们,停一停,歇歇脚,在山水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获得一种生命的从容。
静而知之。还是让我们停一停匆匆的脚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以宁静的心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你会真正感受到山间那欢悦的鸟鸣。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以他宁静的内心享受着庸碌的世人无法感受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感受着明月、春鸟、溪流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也让我们后人感受到诗人那湾心湖的澄澈宁静之美。
静而知之。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真正知晓自己内心的需求,获得深邃的人生感悟。
还记得那位不朽的苏轼吗?“乌台诗案”,使其放逐黄州。在那段穷困潦倒的最失意的时光里,他保持着心灵的宁静,从而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并以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丽诗篇,抒发了旷达豪情,超越了世俗的荣辱毁誉,超越了成败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奢侈品,但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让我们以“静”涵养我们的心灵,以心灵的宁静感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生活之理,以心灵的宁静成就我们生命的从容与淡定。
书,可以让人有聪慧的头脑;书,可以让人拥有知识;书里面有丰富的营养,书有丰富的知识,书可以让人如痴如醉。
有一次,我在作业上遇到了难题,左思右想,都想不出来,我很苦恼,忽然,从窗口吹来了一阵凉风,我忽然一下子就想到了书,对可以找书,书里肯定有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找出数学书,找出那道题在哪里,我找到了那道题,我开心极了,心想:“书真好,里面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书就是我们的营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爱护书,保护好书,不要破坏书。”想到了这里,我想起了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是,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从那次以后,我把毛主席说的那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我时时刻刻都记得那句话。现在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就是我的读书日。”
在上学的五天里,我每天在放学的时候,一直在看书,竟忘记了吃午饭,忘了回家,到晚上一洗完澡就跑到床上去,翻开书看,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那些知识。如果不是妈妈叫我睡觉,我可能忘记早上去上学。书,可以让人流连忘返;书,让我拥有知识。书,教会了我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书,是我的好朋友。伴我成长!
这是一个拥挤的时代,英语、法语、德语等等冲击着我们的听觉,而我们的母语被挤下了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中文系没有外语系火爆,汉语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这是一个工具主义肆虐的时代,汉语再也不见唐诗宋词中的娇柔美丽,而成为一种便于生存随手把玩的工具;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的少年作家们扮成贼来窃取汉语的尊严,又或睥睨地将文字如橡皮泥般把玩,当然少不了道貌岸然者扮演“文学的捍卫者”。身边上演一出出戏剧,吸走观众的目光和钞票,甚至语言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某校为鼓励学生学习外语规定早餐时间禁止使用汉语;综艺节目中叫嚣的是诸如“好好可爱”般错位的形容词;中国人对于外语学习的热情让你一闭眼以为自己到了牛津,睁开眼才发现自己是在天津;广告,报纸更是错字连篇……
我们的母语现状令人担忧,人们为何放弃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本身艰涩难懂还是施教者、学习者的错误?
汉语作为唯一一种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本身的确具有难度,但绝非艰涩难懂。林语堂三五句话之间勾勒人物形态,简单直白;钱钟书写简单吃饭之事引出人生感慨,机智隽永;鲁迅用生活之语捅出一个活生生的阿Q,一下子将中国人的心理剖析得干净明白。这些都不难懂,而这恰恰是汉语的魅力,三言两语之间已言尽世间百态。汉语之类更是令人动容,李白的豪放绚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曹操的苍凉雄健,李清照的宛(婉)约含蓄,还有《红楼梦》里被曹雪芹把玩到了极致的谐音、伏笔。这种美丽,世上仅有。
那么发生今日母语错位的根本原因便在于我们的施教者和学习者的观念偏差,学校、社会、国家的指向偏差。
语文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课堂上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提炼主旨,禁止个性化的答案;名著无需阅读,各种资料书早已将它们压缩到最简单。学校坚持一切为了考生而非一切为了学习,教学质量用升学率简单衡量;社会呼吁实用与务实的同时也扼杀了太多浪漫的情怀;国家提倡快速发展却忘了将本已年迈的传统文化拉上高速前行的磁悬浮列车。
我的呼吁是让纯正美的汉语重回校园,让学校真正成为远离社会的桃花岛,学生们抛开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娱乐至上,陶冶情操,将来传播纯正之母语。
我的呼吁是社会更加和谐宽容,中国人在腰包渐鼓的同时关注母语的美丽,用纯正母语固守骄傲。
我的呼吁是政府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我们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绞杀下奄奄一息的母语。
更多的,愿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让这种呼吁变为早该发生的回归,语言的回归,民族文化的回归,大国灵魂的回归。
教师点评
作者立足于当今的时代和社会着笔,从“拥挤”、“工具”、“娱乐”三个层面道出母语面临的困境,从母语运用的诸多生活面细化出母语的尴尬,让读者深知:母语的现状令人担忧。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照理该扣此行文。但小作者笔锋一顿,极尽自己对母语的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出母语的“美丽”。在此基础上才分析原因,真正增了一重厚度,母语如此美丽却又遭受如此困境,强烈的反差更激发人们对根源的拷问:个人、学校、社会乃至国家都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最后,“我的呼吁”才更显得有理、有力。
全文一气呵成,思路缜密,见地深刻,视野开阔,落笔大气,充分显现出小作者的文化功底、思想境界和表达具有的才气。
文档为doc格式